查看原文
其他

南昌“新基建”风口研报出炉!

南昌日报 2022-05-03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传统基建是指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铁公基”。而“新基建”则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涵盖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全国各地陆续发布了2020年一系列重大投资项目,其中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新基建”正成为各地争抢的对冲疫情影响、引领未来发展的“风口”。

4月8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化危为机形成发展新动能,用好政策、聚焦创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5G:畅通万物智联

 “新基建”中,5G被认为是领头羊,也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领域的信息联接平台。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以更快的传输速度、超低时延、更低功耗及海量连接优势,推动消费主体从个体消费者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辐射,进一步赋能工业、医疗、交通、传媒等行业和领域,更好地满足物联网的海量需求以及各行业间深度融合要求,实现由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飞跃。在不少人看来,5G基站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基础设施之一。盘古智库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葛颀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需求量巨大,“如果要享受到一个基本上覆盖我们人口超过98%的5G网络,基站的数量应该在400万到500万个之间。因为5G更趋向于为产业互联网提供服务,5G基站数量会更显著地增加,可能会达到800万甚至到1000万个。”另一方面,5G基站和其它基础设施一样,可以直接拉动投资。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葛颀说,5G基站将支撑万物互联,让传统行业焕然一新,并催生新行业,对中国经济的助推作用不可限量。“我们从4G的全球统计数据来看,带动效应是20倍。简单地说就是你在网络本身投资1块钱,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20块钱的投资。在5G时代,拉动效应肯定会优于4G。但是到底能到多少,还是要取决于我们各个垂直行业和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葛颀说。

2020年南昌5G产业规模达150亿元


3月20日,《南昌市5G发展规划 (2020-2025 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发布。

《规划》提出,以红谷滩新区、高新区和小蓝经开区为核心,向全市范围梯次辐射带动的“三核四地五区”5G产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将“布局基础产业、赋能关联产业、培引产业集聚”三条产业路径作为切入点,在全省5G发展大局中强化“南昌主发,多地协同,应用引领”,在中部率先建成5G 融合创新应用先行区和产业生态汇聚先导区。

“截至目前,南昌5G基站共开通1346个,红谷滩新区、东湖、西湖、青山湖、青云谱等5个城区已实现连续覆盖,整体覆盖率95%以上;其余县区实现重点区域覆盖, 整体覆盖率60%以上;建成红谷滩中心区、八一广场区域、省行政中心区域、VR产业基地、机场快速路(枫生高速、金山大道)、昌北机场、南昌火车站等区域的精品 5G覆盖区,覆盖率99.5%以上。”市工信局副局长伍秋平告诉记者,“2020年, 我们将新建6000个左右5G基站, 到年底全市5G基站不低于7000 个。向基础电信企业无偿开放全社会公共资源,为5G基站及配套通信设施建设提供必要场所和便利条件。” 

据了解,我市5G发展将围绕提升5G网络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5G与垂直行业融合创新、着力打造5G产业发展新高地、 统筹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四个方面, 实施十个重点工程。伍秋平表示,南昌将大力实施5G精品网络建设工程、5G+ VR+科教文旅示范工程、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5G+智能驾驶示范工程、5G+智慧农业示范工程、5G+智慧城市示范工程、5G+智慧医疗示范工程、5G基础产业培育工程、5G关联产业发展工程、5G产业补链强链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通过重点工程的率先实施、率先突破,示范、引领5G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

《规划》分2020年、2023年、2025年三个时间节点,进行“三步走”目标设计。

到2020年,我市“5G发展”要初见成效—— 

网络建设:到2020年,实现5G网络在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和重点应用场景有效覆盖,率先满足重大赛事、 重要活动、 重点行业的5G应用需求,完成不少于7000个5G基站的建设,网络覆盖水平有力支撑典型应用示范和宣传推广。

应用融合:到2020年,5G在垂直行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示范应用标杆和辐射带动效应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打造2—3个有国内影响力的5G示范应用, 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产业汇聚:到2020年,5G产业体系化布局初步形成,VR产业影响力逐步扩大,5G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持续快速推进, 关联产业融合创新水平显著增强,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10家以上,全市5G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带动电子信息产业超过1500亿元。

安全体系: 到2020年,5G安全体系初步建立,形成对网络基础设施、垂直行业应用数据的支撑保障能力, 初步具备对各类5G相关安全领域敏感事件的智能化识别、实时预警、动态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

到2023年, 实现重点城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 满足多种应用场景 下的消费升级和行业赋能需求,完成不少于12000个5G基站建设,应用基础设施同步部署, 网络供给能力和质量位居省会城市前列。

到2025年, 实现重点城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实现 4G/5G/NB-IoT/eMTC 多张网络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完成不少于20000个5G基站建设,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应用需求,网络供给能力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迅特公司5G光模块生产车间)

“新基建”提速给整个5G产业链带来重大利好


5G“新基建”提速将给整个5G产业链带来重大利好。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5G建设将进 一步刺激芯片模组、射频器件、基站、传输设备、主设备等上游生产制造环节及操作系统、 云平台、系统集成等软件信息服务环节;另一方面, 5G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带动下游个人信息消费和5G与垂直行业融合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

光模块是5G网络基站和传输设备中的核心部件,“新基建” 的启动对光模块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发展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拉动效应, 进一步推动了光通信行业新一轮发展“春天”的来临。

抢抓5G“新基建”发展机遇,国内最大的运营商光模块直供企业——位于南昌高新区的江西迅特通信有限公司, 在这场建设中迎来了新的飞跃, 成为了疫情中实现逆势增长的企业之 一。

走进迅特通信生产车间, 只见工人们正在忙着组装器件, 一个个光模块在生产现场进行测试。据了解,这段时间该公司5G光模块订单猛增, 车间满负荷运转。“今年一季度的发货量已经占到我们去年全年发货量的50%。 可以说,我们非常准确地抓住了国家这次5G ‘新基建’机遇,尤其是在5G领域建设的浪潮。”江西迅特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鼎介绍。

在5G建设初期,基础电信运营商是主力。未来全国有近60万量级基站即将建设, 新型高速光模块将获得规模化应用。 为了准确地抓住市场机遇,“在去年5G建设还没有完全开始的时候, 我们就已经紧密地和三大运营商集团研究院进行多次深入交流, 凭借着自主研发的多样化产品系列和深刻理解客户需求的优势, 已经赶在5G建设之初就开始了产品市场的布局工作。”孙鼎说。

除了给相关行业企业发展带来机遇,5G还将赋能各行业数字化转型, 打造全连接的数字生活和经济发展,惠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4G时代,远程手术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远程手术包含手术室和远程控制的医生两端,如果手术室里的病人突然大出血, 信号过了好几秒才传到医生那儿, 医生再发出操作止血钳的指令,等指令再传回手术室又过了几秒,病人很可能因为失血过多发生危险。5G的极低时延则为远程手术提供了技术安全保障。

未来,只要有5G信号,即便在偏远农村,也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诊疗服务。简单地说,病人上了救护车, 急救人员马上就可以得到远端专家的指导,相当于到了急救中心。

去年,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中国电信江西分公司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 建立智慧医院5G实验室,探索5G技术在院前急救、远程会诊、5G查房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目前,5G+移动 CT、5G+智慧急救车等应用都已落地试点,待 5G信号全面覆盖后便可大范围推广。

“很多医院现有网络覆盖速率低,无法连接太多设备,导致移动护理、远程医疗等业务无法开展。5G网络覆盖,可以解决这一痛点。”南大一 附院信息处处长曹磊介绍, 发挥5G网络大带宽与海量连接的特性,移动护理、医生、护士工作流程可全部采用5G网络承载, 实现秒级检查图像、视频打开等功能。

据曹磊介绍,相比传统救护车,5G智慧急救车装载了CT、B超、AR眼镜等更多设备,并且可以将检查数据从车上实时回传至医院急救中心, 医生通过高清视频指导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进行实时救治,从而争取宝贵的救护时间。

不仅是在医疗领域,5G的产业应用非常广泛。华为预测,在未来3年内,5G将在智慧媒体、智慧教育、智能电网、城市安防等方面产生商业价值;3年至5年内,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机器人等领域产生商业价值。在5G与千行百业的融合过程中,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将有广阔的参与空间。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地铁八一广场站5G+AI体验站)

观点

5G网络布局要结合应用场景

南昌市工信局局长助理、 江西移动南昌5G开放实验室主任 

王绿春

4G网络主要是满足人与人之间连接的需求。在4G时代,远程医疗与教育的突破点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互联网+医疗”通过4G网络,依托预约诊疗系统,赋予了用户随时预约、随时取号等权利,解决原来必须现场挂号的矛盾, 让患者能够自由选择就诊时间。而“互联网+教育”, 则依托各类教辅APP平台和远程课堂平台,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素质教育满足力度不高等问题, 让学生能多方面地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因前期南昌入选新一代无线宽带网络试点城市, 目前南昌网络建设进度基本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但是4G网络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各行业对于网络的进一步需求, 比如5G+VR教育、5G+AI医疗、5G+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的产业升级需求。

南昌5G网络建设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在网络覆盖率、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方面,有着很好的网络建设基础。而网络建设的主要困难在于: 一是网络选址难,由于5G网络相较于4G网络, 需要更加密集的站址,才能达到同等覆盖程度,而随着城市发展,可用站址逐渐稀缺,需在既有规划上选择,增加了一定难度。二是5G基站建设成本高,5G基站成本是4G的两倍, 5G基站能耗是4G基站的三倍,5G基站建设和运行成本非常高,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投资压力。同时5G基站科技含量高,所需维护保养要求更高, 也增加了维护成本。 目前南昌市政府正在出台5G相关支持政策, 以更好指导5G相关企业发展5G 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5G网络是解决人与物、 物与物之间连接的问题, 所以5G网络布局更多要参考对于5G网络有实际需求的场景入手,按照实际需求部署,比如5G+智慧社区应用已在南昌30余个小区覆盖5G网络,5G+智慧教育应用已在南昌20余所学校部署5G网络。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特高压:“电力高速公路”


2009年,我国投运了世界首个特高压输电工程, 中国从此进入特高压时代。特高压是指1000千伏及以上的交流电网或±800千伏及以上直流电网,电压相当于民用电压的5000倍,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等技术优势, 占领了世界输电技术的制高点。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领域,我国已全面领先并实现商业化运行,让特高压成为中国名片。输电就是输送能量。有数据显示, 1000千伏高压直流电网输送的电量相当于500千伏直流电网的5-6倍,送电距离相当于2-3倍,称得上是“电力高速公路”。作为“新基建”,特高压涉及大批输配电零部件,比如变压器、开关、电容器、避雷器、换流阀等,再加上大量原材料企业,社会投资规模巨大。目前我国有22条特高压线路投产,另有8条在建。仅国家电网最近准备全面复工的特高压重大项目总建设规模就高达713亿元,此外,国网新开工项目总投资高达265亿元,两者合计,国家电网在建特高压项目投资高达千亿元。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特高压建设技术含量高, 投资巨大。他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工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很多地方在推动工厂制造的智能化、 配送的智能化,智能化背后实际上是要电能来支持的。所以我们的用电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整体升级而越来越大,特高压建设可以促进这个进程。”

特高压被纳入“新基建”范围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水和空气一 样不可或缺。电能从发电厂生产出来,需经过输电线路送到千家万户。

从电力能源结构看, 我国70%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东部, 而76%的煤炭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集中在西南部。如何大规模、 快速地把我国西部的清洁电能运输到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五”计划将“西电东送”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西电东送重点在“送”,要送就要有通道。特高压具有输电线路长、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等优势,可以成为贯通东西南北的“绿色通道”,解决我国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逆向分布问题。

再从上下游产业链来看,特高压产业链包括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产业链长而且环环相扣,带动力极强。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能够推进包括换流阀、 电力电子、新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转换和升级的要求。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拥有57.8 万家电力企业, 特高压相关设备企业有15万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超过60家。 

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首次提出,要通过跨大区、跨流域和水火电互济,建设更高一级电压等级的国家电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同年,该公司组织开展“特高压输电技术及经济可行性研究”, 开启了中国特高压建设的序幕。历经5年的艰辛探索,2009年1月6日,国家电网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成功投运。

2020年3月,特高压被纳入“新基建”范围。无论是5G基建、大数据中心、充电桩,还是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特高压都是保证这些领域可靠用电的重要支撑。

在“新基建”领域,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在特高压变电站与5G基站共享、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应用实践,例如新能源预测、无人机作业、机器人巡检、变电站智能运维、电力大数据的企业复工电力指数。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毛伟明表示,今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项目投资规模达1811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 整体规模5411亿元。 在国家电网提出的规划中,2020年预计将加快核准建设2直5交共7项特高压工程, 即白鹤滩-浙江、白鹤滩-江苏、南阳-荆门-长沙、南昌 -长沙、 荆门 -武汉、 驻马店 - 武汉、武汉 -南昌。

目前,我国已建成11交14直特高压,其中国家电网“11交11直”,南方电网“3直”,特高压电网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1.3亿千瓦。一座座电力铁塔连成线,跨越高山河流,源源不断地将电能输送到璀璨都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铁塔组立工地 国网江西能源服务公司 黄建军 摄)

江西特高压“破零”


2019年8月26日,江西第一个落地的特高压项目——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十三五”以来,江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6-2018年GDP年均增速8.8%,较全国高约2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9.53%,用电量增速位居国网系统前列,电力消费弹性系数1.1。2018年江西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429亿度,最高负荷突破2500万千瓦,但人均年用电量约3100度,仅为全国水平的65%左右。

我省电力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尤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全省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电将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农村电网发展需求不断增加。 到2020年江西城镇化率将达到 60%,全省80%农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后,城乡电网急需“扩容升级”。

作为一次能源极度匮乏的内陆省份,江西能源对外依存度近80%。受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省内煤电建设延期、电力跨省互济容量有限等因素影响,500千伏、220千伏电网小截面老旧线路占比较高,局部断面“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电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预计2020年高峰时段电力缺口将达310万千瓦。 通过省内电力平衡方式十分困难,迫切需要建设大容量输电通道、引进区外电力,以满足未来电力需求长期较快增长的需要。

从长远看, 要保障我省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必须在“电力内引、电网外联”上下功夫,加大电网资金筹措力度, 保障江西2020-2022年电网建设投资年均超过200亿元。为此,江西要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加快推进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和武汉-南昌-长沙特高压交流工程落地,保障全省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批复来之不易。2014年11月雅中至江西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12月列入国家能源局《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 年5月明确雅中直流落点江西,2018年9月国家能源局再次明确雅中直流落点江西南昌,满足江西用电需求。该工程的建设,结束了我省在中东部地区唯一没有特高压落点的历史,搭建了江西联通西南、华中地区的“电力高铁”,将从根本上保障未来能源安全。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江西将成特高压重要枢纽


今年3月20日,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江西段)第一基铁塔顺利组立,该铁塔重109.9吨,是跨越±800千伏宾金线(宜宾-金华)段的10基铁塔第一基在建铁塔。

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总投资245.72亿元,线路长度1704千米,设计输送容量800万千瓦。 工程起于四川省盐源县雅中换流站,途经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 5省,落点为江西省抚州市南昌换流站。建成投运后,将通过额定输送容量800万千瓦的电能,把四川清洁水电能源通过空中电力通道送入江西,有效缓解江西电网缺电压力,满足江西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电力需求。 

“自2019年11月初进场施工, 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江西段)进展有序。目前,南昌换流站工程正处于土建基础施工高峰阶段,本体线路工程基础浇筑完成 365基 (占比57%), 铁塔组立完成6基 (占比 0.9%)。”江西特高压工程第一业主项目部副经理李亮平告诉记者,按照施工节点计划,南昌换流站计划2021年6月低端带电,9月高端带电,本体线路计划2020年年底架通,2021年4月具备带电条件。整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计划2021 年9月底投入商业运行。 工程建设将有效带动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相关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18年9月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 其中含有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及武汉-南昌-长沙特高压交流工程,简称江西“一交一直”特高压工程。“一交一直” 特高压工程建成后,江西电网将有效融入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大格局,通过大电网广泛互联互通,实现风光水火多能互补、时空互济,大幅提高对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的适应能力,并将可能成为华中与华东电网进行特高压联网的重要枢纽。

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去年已核准开工,而武汉-南昌-长沙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尚处可研阶段。国家电网江西电力公司披露, 在国家电网提出的规划中, 2020年预计将加快核准建设2直5交共7条特高压工程,其中包含南昌-长沙、武汉-南昌两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力争今年全部获得核准并启动开工建设,2021-2023年建成投运。

根据规划,南昌-长沙工程,国网江西、湖南电力4月取得省级支持性文件和自然资源部南昌站用地预审意见,国网发展部5月上报核准请示,6月获得核准批复。 武汉-南昌工程,国网湖北、江西电力9月取得省级支持性文件;国网发展部10月上报核准请示,12月获得核准批复。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观点

保障大南昌都市圈电能需求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规划一处处长

王光

特高压是江西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三五”江西电网已形成“两纵四横”500千伏骨干网架,但与区外联系薄弱仍是骨干网架发展的突出瓶颈。江西发展特高压电网将彻底改变江西电网的华中末端地位,推动我省与长江经济带核心地区电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保障江西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江西电力供应已由“总体平衡、略有裕度”转入“供需紧张、存在缺口”。发展特高压电网将搭建我省与能源基地的电力直通车,大幅提升我省参与全国优质资源配置的能力,有效消除能源安全风险, 减轻环境保护压力,保障我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后,将成为江西第一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搭建江西联通华中电网的“电力高铁”,打通江西参与全国大范围电力资源配置的“战略通道”,保障省会南昌及全省能源安全,满足大南昌都市圈负荷增长需求。 

“十四五”初,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产后,江西电力供应紧张形势虽有所缓解,但电力缺口仍将存在,“十四五”期间仍需大量补充省内电源和区外电力支撑。为满足全省中长期用电负荷增长需求,立足省情,我省应坚持“自建外引并举”的电力保供策略,建设清洁高效电源的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建设江西第二回直流输电通道,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

从全国电力受端区域情况看,我国京津冀鲁、中东部和南部地区普遍存在较大电力缺口,全国范围内争取外来电力竞争激烈。从全国送端电源基地情况看,未来可供江西选择的电源基地数量和送电规模均较为有限。从我省中长期经济发展来看,中部南昌、南部赣州仍为我省经济和电力负荷的两大中心。初步分析,江西第二回特高压直流宜落点赣州,为提升赣州电网安全保障能力,需同步优化完善赣州区域500千伏骨干网架。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城市轨道:TOD破题

每一次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都会带来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深刻改变。轨道交通,当前正凭着运输量大、安全性高、速度越来越快的优势在不断“开疆拓土”。1863年,英国人皮尔逊为伦敦市设计的“大都会地区铁路”正式开始营业。此后的一百多年,从伦敦到纽约、从巴黎到香港、从北京到上海、南京……世界城市发展进入轨道交通时代, 验证了地铁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改变。2015年12月26日, 随着我市全省第一条地铁线路——地铁1号线正式开门迎客, 英雄城正式进入地铁时代。地铁的到来,不仅解决了城市发展的通达性问题, 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命题。

选择TOD是顺应发展的破题之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人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TOD城市发展模式,即以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建立城市核心功能为一体的城区, 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近年来 , TOD——这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在日本、香港应用得极为成功。“地铁改变城市,更改变生活。地铁把大量人群聚集到它的站点周围, 从而衍生出大型新兴居住区和商业的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铁融合了人口和商业。”据南昌轨道交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璇介绍。“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因为投资回报周期长、运营和维修成本高,导致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轨道交通运营商都处于亏损状态。但是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是个例外,它是全球少数几个实现盈利的城市地铁公司之一,港铁‘轨道+物业’发展模式是它实现盈利的关键之一。”杨璇说,“轨道交通+物业”模式的核心在于, 把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沿线土地开发升值紧密相连, 利用物业开发的增值部分来填补轨道建设和运营的资金缺口, 实现合理回报。为什么要选择TOD模式?杨璇说,依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从2012年到2020年期间,南昌轨道交通预计投资近600亿元, 面对巨额资金需求, 单纯依靠财政收入解决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最初的尝试就是通过对地铁站周边及沿线的土地进行高密度的商业开发, 进行房地产、商办和娱乐等经营性项目的建设,取得土地的增值收益, 平衡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的实践证明,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 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价值将不断上升, 规划利用好地铁沿线土地资源和土地收益, 对于顺利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极其重要。 市政府正积极推动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筹措用地的落实, 并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轨道分中心,建立轨道交通建设的土地收储与开发机制;明确融资用地的土地出让金扣除相应税费后,将全额返还进入 “轨道交通建设专项资金”专户,用于建设轨道交通及维护轨道交通的运营。“无论是政策还是风向,轨道交通的TOD 模式不是锦上添花的亮点,而是发展的必需,为了实现轨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南昌实际,南昌轨道交通集团紧紧抓住政策资源优势,确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运作思路。”杨璇说,内涵就是大力发展地铁沿线物业,提高土地价值,将外溢的地铁效益进行有效回收。“这也表示,南昌轨道交通选择TOD模式是必然的。”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网络图)

激活TOD是促进经济的必然之举


4月11日,星期六,繁华的中山路车水马龙。百盛B馆主门口上部的大型LED屏幕与写字楼的玻璃幕墙点睛了现代元素, 灰白色的外立面与周边建筑形成融洽的氛围。对于南昌这座拥有5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而言,居住模式正由于轨道交通的助力而逐渐颠覆。近年来,为顺应城市发展潮流,南昌轨道集团开启“地铁+物业” 的全新时代。 

“地铁+物业”是指利用轨道交通带动土地开发,结合地铁车辆段、车站进行高强度综合开发,并设置公交换乘设施,建设集居住、商业、办公、酒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使土地开发与地铁列车场库、车站融为一体,从而解决百姓出行、生活问题。百盛B馆的实践,不仅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也让TOD模式在南昌实践得到了诠释。 

地铁不仅仅将承担起城市出行的重任,其宗旨是通过完善城市功能, 布局城市空间,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为此我们尽可能用足 ‘上、下’的空间,打造多位立体的轨道交通生活模式。”杨璇表示,地铁,为附属的地铁站点上盖商业引入了巨大客流,TOD 就是 “客流” 转化为“人留”,从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消费能级。“我们依托天虹商场、百盛中山城百货以及动壹基地等浓郁的商业氛围,进一步激发商业功能,不仅完善城市商业配套,也进一步提高物业的利用率、 为南昌市带来了 ‘地铁+物业’的商业区域新地标。” 

新经济业态,依托轨道交通站点的人流聚集效应, 围绕站点打造高密度的商业空间,植入营造新消费场景, 让乘客与城市无缝 “接轨”, 实现人与地铁不再是乘客与交通工具的简单关系,而衍化为居民与生活习惯、居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其实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就发现,地铁1号线开通以来,卫东站和谢家村站客流一直表现突出。究其原因,卫东站有个近 50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谢家村站有个近30万平方米的恒茂梦时代广场。”杨璇说,除了“地铁+物业”的综合体,近年来,由轨道交通孕育的一大批“明星”产品真实地让南昌人的生活立体起来。

位于红谷滩新区CBD中央商务核心区的地铁大厦, 与地铁1、2号换乘站——地铁大道站直接连通,形成近2万平方米的地下商业,使写字楼与车站无缝对接;位于凤凰洲片区的地铁万科时代广场是南昌首个地铁城市综合体项目, 该站点的设计充分结合物业规划, 是南昌首个可以通过地下室直达地铁车站的住宅项目……

截至目前, 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在地铁1号线沿线投资建设的物业项目有27个,规划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角度来看,都印证了‘地铁+物业’这种TOD模式在南昌是可行的。特别是通过1、2号线建设和运营,让我们更坚定自己的理念和发展方向。”杨璇说,未来已来,从轨道交通到TOD,南昌交通枢纽的聚合性更强, 资源的叠加驱动立体城市的生长,更高效的城市价值逐渐被激活。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延伸TOD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要义


“地铁改变生活”,对南昌人来说,这句话再合适不过。由地铁带来的空间组合变化, 正不断激活英雄城的生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路网不断拓展,居民工作与生活空间相互分离,交通拥堵加剧, 居民通勤时间和成本不断增长, 不仅人们的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城市发展活力也大打折扣。 可就在几天前, 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进入了市民的眼球,“地铁+商贸”的深度融合也将成为市民期待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国内已经有青岛、长春、株洲、 昆明等14个城市布局了轨道交通产业园, 规划产值最低都在千亿元以上。“轨道交通产业园对南昌来讲是个新鲜事物, 但是对全国部分其他城市来讲, 已经进行了布局和生产。 经过我们到一些城市考察调研, 发现轨道产业园大有可为。”南昌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2019年底,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就请了专业团队, 按照千亿元的标准对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进行规划。“我们打算与南昌工业控股集团强强联手, 初步考虑发展以轨道车辆高技术关键部件制造为主导核心产业,以轨道交通车辆造修、新型材料、信息智能技术、机电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为支柱产业的轨道建设运营全链条产业集群。”“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已经明确将TOD作为集团多元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下一步,我们将提请政府研究出台《南昌市轨道交通站场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及综合体建设实施办法》,作为TOD模式发展的政策支撑。”该负责人表示,南昌轨道集团将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开展2-4号线沿线规划的 120万平方米上盖物业建设, 并且加大力度打造地铁小镇这种综合性、区域性的TOD物业,充分发挥出TOD模式对于提升城市功能的作用。用该负责人的话说,要实现地铁和商贸高效衔接,需要做到“四个同步”, 即轨道交通与上盖物业同步规划、同步选址、同步设计、同步实施。比如,现有已建成的商场,有的没有地下室或地下室无法满足地铁接入条件,有的是商场开发者自己不愿意接入。因此,必须在轨道交通线路规划阶段就考虑沿线物业发展的要求,让“商业跟着地铁走”, 在地铁规划和在建线路周边, 布局一批超大空间尺度、高人口密度的大型商贸综合体,形成以轨道交通线路为轴线的商贸综合服务走廊。同时,在今后规划地铁线路时,也将把商贸综合体布局规划考虑进去,在地铁站点出入口设置上充分考虑与商贸综合体的衔接。TOD,赋能城市发展;TOD,是城市发展必然;TOD,为改变城市而生。“全新的机遇和城市发展理念,将使南昌轨道在国内外城市TOD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走出自我发展新模式。” 该负责人表示,TOD凭借强大的改善交通拥堵、 高效的资源配置以及营造新经济中心的能力已然成为当下解决大型城市发展规划问题的优选模式。“我们有理由期待,南昌地铁打造TOD, 不仅能通过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来探索城市新型发展道路, 为很多区域疏解、承接起到示范作用,还可以进一 步丰富市民的都市生活, 诞生新地标、新景点、新场所、新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获得感和安全感,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该负责人表示。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标配”

2019年,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20.6万辆,连续两年超过百万辆。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合资汽车开始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在各方看好新能源车的背景下,充电桩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也是“新基建”内容之一。从2014年起,国家全面开放纯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充电桩建设,一大波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四部委联合颁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 设施发展指南 (2015-2020)》,规划了未来几年内国内充电桩的发展,并计划到2020年新增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 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一时之间,各路国营、私营资本纷涌而至, 掀起了一股充电桩基建热潮。截至2015年底,我国公共类充电设施保有量已达到5.7万座。而到去年底,这一数字已突破100万大关,增长近21倍。截至 2020 年1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 53.1万个, 私人充电桩71.2万个,车桩比约为 3.5:1,仍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 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征求意见稿)规划,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销量的 25%左右,保守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 700 万辆左右。 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00万辆、车桩比1:1估算,还需要充电桩数量约 1880 万个。

我市9年销售新能源汽车9000余辆


事实上, 新能源汽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南昌市民日常出 行的重要工具之一。截至2019年7月,南昌公交集团新能源公交车达到2232辆,占车辆总数的53% ,这也意味着南昌市民所乘坐的公交 车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新能源汽车。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7年 南昌市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9000余辆,销售额突破30亿元。截至2017年1月 底 , 南昌市已建成77座充电站,2座换电站,共计建成公共领域充电桩 803个。

工信部2019年末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新车销量的25%。有统计显示,到2030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6000万辆,未来充电桩的建设规模也在6000万个以上,这将催生一个万亿级的充电桩基础设施的新市场。

走在街头,市民偶尔能看到一排排格外醒目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 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 安装于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 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按照使用地点及充电方式等的不同, 充电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给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的过程非常简单,与在加油站进行自助加油类似,首先将充电枪和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接上,然后采用 APP或者刷卡方式启动充电,充电桩系统会自动读取电动汽车电量数据。在充电过程中,可以看到显示屏会显示充电时的状态信息以及提示相关操作, 比如电压、 电流、充电信息、充电费用等。在充电完成后,只要用APP 或刷卡来结算费用,就可以取回充电枪了。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南昌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新挑战


众所周知, 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全国都出台了各种优惠举措鼓励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 南昌市新能源电动汽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已成为南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与给汽车加油相比,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相对不是那么方便,车主若要充电必须花时间找到专门的公共快充桩,而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渐增加,充电设施已然不足,满大街找充电桩、排队充电现象将越来越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市民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体验。与此同时, 在公共充电桩无法到位的情况下, 私家车主在安装家用充电桩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 有的小区由于开发商在设计地库时并没有预留电动车充电桩的位置和线路, 如果要安装,需要重新考虑地库的整体布线和设计。小区的电容量不够,存在扩容等问题,业主各自拉线,用电量加大,变压器承受不了,存在引发火灾的风险。 个人车位安装充电桩需先向小区物业申请,其中涉及电缆施工布线、配电柜施工等事宜。因此,业主提出安装充电桩,很多小区物业都不会同意。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给新能源汽车充电)

新规划破解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困境


公共充电桩数量不足和充电桩进小区难这两大困境一直是南昌市乃至江西省推广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的新挑战, 尤其是在居民社区建设配置充电桩,涉及产权、消防、公众安全等问题,较为复杂,涉及的各部门对此问题态度都比较谨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2019年初,省发改委牵头,经调研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消防救援总队于2019年1月8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江西省城市公共场所和居住(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大力推动在居民社区建设配置充电桩。与此同时, 针对公共充电桩数量不足的问题,去年11月,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南昌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将规划分散式公共充电设施298处, 合计充电桩约9300台。其中66处结合大型公建设施布设, 共有充电桩约3800台;232处结合公共停车场布设, 共有充电桩约5500台。近期规划范围内共规划64座城市公共集中式充电站, 约建设不少于7000台充电桩。规划总体方案按照“专用为主、公共为辅、快慢结合、分类落实”的原则,建立充电设施分类布局体系。按照充电设施分类,分为自用充电设施、专用充电设施、公共充电设施三大结构体系。公共充电桩设施按照服务对象充电需求,分为集中式充电站、分散式充电桩两类。主要结合公共停车场、 开放性配建停车场 (商业综合体、公共建筑、体育场馆、电力枢纽、交通场站) 等场所建设。专用充电设施布局方面,专用车(含环卫、公安巡逻、物流、邮政、电力抢修、电动作业设备等)可结合日常车辆停放场所设置,建议企业、部门根据配置新能源汽车车辆数, 按合理的车桩比建设车辆专用充电设施。自用充电设施主要结合住宅及办公场所、医院、学校、文体等大型公共建筑、工业与物流企业的配建停车场等进行设置。考虑到电动汽车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规划采用预留与配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配置。规划不作具体布局选址,通过推行充电设施配置准则及配建标准,即可控制落实该类充电设施。为推广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设施配套建设工作, 南昌市每年根据国家和省级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及目标及时制定 《南昌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助和奖励方案》,内含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 以进一步推进南昌市充电设施建设。2018年,南昌市发改委已帮助科陆公交、国网南昌供电公司、美森新能源、青岛特来电等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协调各方面问题,包括帮助企业申请国家专项建设资金、 落实补贴资金、 电网接入、 协调落地资源。截至 2018年12月底,全市已建成充电站点合计325 座,共计完成2894台充电桩(不含居民自建的简易充电桩)。其中包括环球车享南昌汽车租赁有限公司104个站点、南昌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65个站点、 南昌星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3个站点、 科陆公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20个站点、美森新能源有限公司28个站点、国网南昌供电公司16个站点、 江西鹏华科技有限公司24个站点、 以及江西电一电电气有限公司6个站点等。南昌科陆公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充电桩工程项目负责人卢建华表示,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财政补贴和《南昌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布局规划》对于科陆公交新能源公司意义重大,对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而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只有获得市级、省级的两级财政补贴才能够实现盈利。同时,《南昌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布局规划》的发布也将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中来。在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将成为南昌市小区、 单位、 停车场乃至加油站的 “标配”,这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解除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后顾之忧,对南昌市推广新能源汽车产生巨大的积极意义。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观点构建全市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一张网南昌科陆公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充电桩工程项目负责人卢建华南昌市是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在南昌已占据半壁江山,与之相配套的充电桩自然是不可或缺,这对于所有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企业而言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新基建”之一,有的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连网成片的复制建设模式,而有的公司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探索阶段。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在南昌市选择电动汽车出行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作为新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充电桩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基本保障,这是摆在所有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企业面前的一个新市场。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基础配套设施,要想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坚持“站桩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到新能源车开在哪里,充电桩就建在哪里,合理规划布局充电桩, 逐步构建全市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一张网。尽管科陆公交新能源公司目前的业务集中在建设新能源公交车的充电桩方面,但为了布局未来,公司已在红谷滩、昌南、民营、南昌西站等优势地理位置的临街站点,预留了社会充电桩接口, 为未来新能源小车充电桩市场的发展做了充分准备。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数据中心:“天算”“大脑”

大数据时代“人在干,天在算”,数据中心就是“天算”的“云大脑”。

数据中心(IDC, 即互联网数据中心 Internet Data Center,是电信部门利用已有互联网通信线路、带宽资源,建立标准化的电信专业级机房环境,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及相关增值等方面服务) 是数据存储、 处理和交互的中心。据央广网报道,2019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每户平均月流量为7.82GB,是2018年的1.69倍,企业数据也呈爆发式增长, 但只有不到2%的企业数据被存储下来,且其中只有10%被用于数据分析。

目前全球40%的IDC机柜在美国, 我国只有8%。同时谷歌、微软、亚马逊、苹果、脸书等科技巨头都在大力建设数据中心,并且投入巨大。韩国计划建设的一个数据中心还将创下当地最大规模民间投资纪录。

我国数据存储利用能力存在巨大缺口,这也意味着数据中心发展空间很大。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互联网新业务模式显现,大数据中心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预计,2020-2025年,我国IDC市场累计将超过1万亿元。他说,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个很长的产业链,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光模块,还有电源、软件、网络、机房。对于IDC产业链来说, 更重要的是IDC集成运维,以及“云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此外,还将带动体量更大的供电系统投资。

南昌启动新政务云建设


2015年以来,南昌市信息中心以集约化为导向,按照“小步快走、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路径,从无到有建成了一 定规模的市级政务云平台,初步实现了全市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承载了 “南昌市人民政府网站” 等重要业务系统 83个。随着全市政务应用系统向云平台迁移部署不断深入, 核心业务不断增加,政务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现有政务云业务承载能力凸显不足,资源缺口巨大。

根据2018年南昌政务信息系统调研情况,全市各部门系统部署在自建机房的信息系统40个,部署在自建云上的3个,部署在市政务机房的18个,部署在租用云上的9个,部署在运营商机房的13个。调研同时显示,部门间数据不共享的信息系统占总数的48%;数据不向社会开放的信息系统占总数的82%, 未接入市级电子政务共享数据统一交换平台的信息系统占总数的89%。由于各单位信息系统部署分散,造成数据不共享和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传统分散的数据中心建设运行模式下,每个系统各有一套硬件,资源利用率 一般不足10%, 且需配置独立的网络、安全、存储等设施。而采用政务云模式,硬件复用比超过1:10, 资源利用率超过 80%, 并可以配置统一的网络、 安全、存储等配套设施, 大幅提高全市信息化利用率。

现有政务云无法满足当前发展及远期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南昌正着手启动新的政务云建设工作。南昌市政务云将参考省级政务云“自建自维”模式,建设统一的基础设施资源池、大数据分析平台、视频存储平台、平台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多元化的云应用与云服务,满足市直政府部门未来三年的政务信息化资源需求。

通过市政务云建设,能为我市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有效运行提供扎实的硬件基础,实现集约化,对打破“政务信息孤岛”,实现系统通、数据通、应用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数字城管指挥中心)

数据中心建设应强调统筹规划


江西高度重视大数据中心建设, 先后出台《江西省“十三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江西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 《全省综合交通、铁路、电力、省级天然气管网、信息通信5个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 《江西省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政府、社会等数据进行充分融合汇聚,搭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江西省大数据中心, 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目前,上饶、抚州、宜春按照区域性大数据中心标准初步建成云计算数据中心,在统筹政务、行业、企业上云和数据集中共享等方面初有成效。南昌大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先后建成10 余个大数据中心。

江西省信息中心大数据技术部副主任周剑涛表示,建设数据中心要把握几点。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

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代表的 “新基建” 是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通过统筹规划南昌市大数据中心,可有力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产业发展。

在政务领域,按照集约化建设要求,统筹推进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 建成技术先进、绿色节能的大数据中心,淘汰一 批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的“低小散旧”数据中心,整合公安、税务、交通等部门已有数据中心, 明确市直部门和县区不再单独建设数据中心, 新建信息系统统一部署到市政务大数据中心, 已有系统在规定时间内(建议不超过2年)迁移到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实现政务数据中心从粗放式、离散化的建设向集约化、 整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同时,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数据中心,按照“两地三中心”要求同步推进政务大数据中心、 政务同城灾备数据中心和政务异地灾备数据中心, 保障政务数据和信息系统安全。

在行业领域,推进数据中心布局优化,立足应用需求,兼顾能源、气候、能耗等要素,在物理空间、建设规模、资源分配等方面统筹谋划, 实现数据中心规划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统一。同时,避免“撒胡椒面”式建设模式,通过规模化建设避免盲目建设、 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

二是创新建设运营模式。

大数据中心建设对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在政务领域。大数据管理部门承担南昌市大数据中心规划建设任务,在运维人员、专业化服务、安全保障和科学管理等方面面临很大挑战。近年来,国家和我省鼓励政府在信息化应用中充分发挥市场化优势,建设和运营大数据中心。去年,省里成立了国有独资的“云上(江西)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主要承担省级政务云建设运营工作, 为各部门提供市场化、 专业化的云计算、 大数据服务。 南昌可参照外省和省级做法,成立由市国资控股,市大数据局管理的国有专业政务云运营公司, 负责大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构建“一局(市大数据局)一中心(市信息中心) 一公司 (国有市场化运营公司)” 的全新数字政府建设格局, 真正实现 “管” (市大数据局负责大数据中心规划和设计, 市信息中心在大数据局指导下负责大数据中心技术指导和运营监管)“运”(国有市场化运营公司负责大数据中心运营)分离,做到 “用钱少,用人少,效果好”。

同时,大数据公司作为资源型(政府云网基础设施资源、政务数据资源、政务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等)、平台型(企业/行业合作平台、投融资平台)和赋能型(打造数字产业“国际空间站”)企业,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南昌乃至全省数字生态行业合作伙伴发展助力赋能,打造集“洪云”(包括政务云、行业云、智慧城市云)中心、信息安全中心、大数据开发应用中心等于一体的数字产业园,实现产业聚合,形成“江西数谷”, 打造成为全市及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聚集地。

三是培育数字人才。

建设大数据中心、发展数字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技术人员。南昌高校众多,教育资源较为充裕,可以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中选择20家实施基于产业数字化应用的产教融合工程, 按照每年每所学校培养500 名数字产业相关学生计算,南昌每年至少可培养1万名数字产业技术人员, 将为全市乃至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同时,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可采用柔性引才方式,大力引进数字产业中高端人才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四是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按照 《国家网络安全法》 《密码法》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等法律法规要求,构建大数据中心安全防护和保障体系, 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应达到三级。同时,加强大数据中心运营公司的安全监管, 强化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保护,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开展重点数据中心灾难恢复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交管局大数据分析平台)

观点

数据中心建设要立足实际

思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

赵峰

近年来,思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紧紧把握政府大数据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战略咽喉定位,陆续承建了江西省数据共享开放平台项目和吉安市、赣州市、上饶市、萍乡市、新余市等市域和修水县、永修县、瑞昌市、都昌县、婺源县、泰和县等县域大数据中心项目,其中吉安《运用数据“一站式”核对平台助推兜底保障精准化》入选2018年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十大创新案例。思创公司也通过数据中心建设, 实现了从 IaaS(基础设施服务)到PaaS(平台服务)的提升,再从DaaS(数据服务)迈向SaaS(各种行业应用服务)的成长。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数据中心建设是“新基建”的重要内容, 即将迎来巨大的“风口”。我们建议各地在上马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时, 第一要强化设计,项目实施前进行整体谋划,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需要,避免一哄而上的盲目投资, 为了建而建。“新基建”在建更在用,如果建了而没有用武之地, 就失去了“新基建” “新”的含义。第二要突出特色,每个地方的数据中心项目都要紧密结合自身特色, 地方特色应该通过数据中心的赋能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数据中心应使弱项变强、强项更强,而不是将优秀“掐尖”成大众化。第三是拥抱未来, 新建的数据中心项目要以“平战结合”理念,吸收发达地区以及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好做法,考虑与“宅经济”“线上经济”“大数据+网格化”等新业态新机制融合,围绕应用和有用,提升能力、拥抱未来。



人工智能:改变未来世界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包含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各种运算法则。在万物互联的世界, 人工智能这只 “头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智能手机的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的汽车、停车场汽车牌号的自动识别等等,这些都是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自2017年“人工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人工智能技术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抓住新机遇,我省颁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根据《措施》要求,我市结合产业现状,提出到2020年要打造全省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南昌慧谷”的战略目标。要以打造VR产业基地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为重点, 以提升传统产业向智能化发展为抓手, 促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有机构预测,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 30%。在我国,机器人、智能音箱、无人机等面向消费者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比较火爆。有测算甚至显示,整体来看,人工智能对我国 GDP的拉动效应将超过1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培育新产业


虚拟现实(VR)是信息技术新兴前沿领域,是多种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产物,能够极大地拓宽人类感知能力, 正持续催生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南昌抢抓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机遇, 把虚拟现实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举全市之力推进。“我们先做一些测试,如果再提高一点质量,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个采用移动端的那种阴影可能会更好。” 在泰豪创意集团VR产品事业部,肖丽珍和团队工作人员正在抓紧“梦回长安”VR漫游项目的开发。 “我们公司主要业务就是VR的内容开发以及软硬件结合整体开发出的一些VR商业项目。 团队主要是由泰豪动漫学院的老师, 还有一些学生共同组成。” 泰豪创意集团VR产品事业部项目经理肖丽珍介绍说, “我们结合泰豪动漫学院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学为工、工致学’人才培养平台,学院开设教育部认定的VR相关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在校就读时就可以加入企业承接的VR项目,通过实习、体验,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 在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中,优秀人才的作用无法比拟。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资本性要素。为提质VR产业的发展, 我市不断在强化人才聚集培育上下功夫, 深耕人才培养平台,用好用足人才政策, 大力培育和引进VR领域高端研发人才、应用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同时,积极参与组建江西省VR产业联盟和产业协会,整合省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深化多方合作,推动VR产业加快发展。有了人才培养平台的后备力量,产业如何集聚成为关键。为激发产业活力,我市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构建以红谷滩VR科创城为核心区,以高新区“5G+VR”产业示范园和小蓝泰豪VR产业基地为两翼,以其他县区、开发区为辅助的“1+2+N”的总体布局,高标准加快建设VR科创城(灵境小镇);加快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引进行业龙头企业, 带动中小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强配套能力的VR产业集群。如今我市VR产业发展真正由“虚拟”转向 “现实”,呈现出“平台集约、项目聚集、产业集群”的喜人态势,向“世界VR之都,中国VR产业中心”、集“产、教、研、用、融”等多功能于一 体的 VR 产业聚集高地稳步迈进。2020年,我市将重点升级做优一批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加速引进一批国际化领军人才、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聚焦培育一批标杆引爆项目,力争全市虚拟现实产业相关企业过150家, 产值过120亿元,招商引资达200亿元。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南昌上演无人机夜空秀)

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转型


一流水平的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生产系统、工业机器人……走进海立电器生产车间, 并没有看见传统车间热火朝天工作的景象, 加工区只有一两名工人在操作设备。自动化运输货物的STV自动无人小车、 智能化AGV小车来回穿梭,原来,车间内运输早已实现“无人驾驶”。 

“因为车间货物的搬运总是耗费大量人力、效率低、容易出错;使用全自动AGV无人小车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不仅降低人力成本,而且工作环境更加安全。”海立电器副总经理王轶说,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发出指令, 全自动AGV无人小车通过接收指令与执行使整个过程实现了智能化、机械化的运行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 当锅炉壁板遇见人工智能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 江联重工是 一家主营锅炉生产的重工企业, 在锅炉生产过程中,锅炉壁板的打钉是一道重要的工序。但在焊接打钉过程中会产生高温, 导致锅炉壁板变形, 这使得此道工序无法使用传统的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只能依靠人工,这项传统生产工艺一度成为制约江联重工提升生产效率的瓶颈。 

“人工打钉一是效率低,二是质量差,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履约交货。现在,我们联合联想新视界打造一台智能焊接机器人,这项技术可以在打钉过程中不断识别下一个位置,随时进行校正、纠偏。”江联重工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相同时间内,焊接机器人的打钉效率比人工高出五倍以上, 成本却是人工焊接的八分之一,生产周期是人工焊接的十分之一, 通过AR智能识别定位,锅炉版的质量都得到极大提升。

机器人技术、 人工智能等是企业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份, 它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质量,实现客户所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智能制造无疑是给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近几年,我市以高新区、小蓝经开区为龙头, 初步建立了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在移动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智能化成套设备、智能装备与部件等领域,涌现出了洪都航空、江联重工、欧菲光等一批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 尤其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对于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扶持, 对重大产业项目, 优先在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中予以支持,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人工智能促进民生普惠


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新基建”的风口,服务百姓迈向美好生活也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刷脸支付、智慧城市,还是线上教学、云端问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人工智能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日益紧密, 医疗、金融、 教育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我省、我市也相继涌现出一批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民生应用。

在教育领域,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 把人们线下社交活动频次降至最低, 全国范围内的停课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线上教育的价值。正如2003年“非典” 催熟了电商平台, 疫情特殊时期也正在催生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 倒逼传统教育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疫情期间组织的在线教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验,这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但也是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教育”为停摆的教育行业带来新的动能,赋予了新内涵,让更多学生、老师、家长,认识并接受了线上教学模式。 

“针对此次江西省‘停课不停学’实施安排,我们公司开放了赣教云教学平台2.0,帮助教师们实现轻松备课、录课,为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提供强大助力。”科大讯飞江西省智慧教育行业总监宋亮介绍说, 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推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 构建了 一个覆盖教育线上线下全场景的数字化、 智能化的教学支撑环境,并为师生提供跨时空、全方位的互动教与学场景, 保证教与学双方的优质体验,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

截至目前,全省有4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和 600多万名学生在赣教云平台开通了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开通率达到100%,保障我省 700多万中小学师生春季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学任务。

因为疫情, 全国数亿名大中小学生都成了在线教育的用户, 呼吁了多年的教育信息化一夜之间成为刚需。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应用场景,教育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被激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在教育领域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教育领域的诸多“痛点” 也有望得到解决。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通过互联网把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这就有可能让教育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瞬息万变,百舸争流。人工智能是“新基建”风口,只有推动其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人工智能才能成为推动我市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只有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面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民生应用场景,才能攀登引导消费和投资的“珠峰”;只有强化人工智能的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撑高行业人才培育的天花板, 人工智能才可能真正发挥“头雁”效应,为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观点

人工智能红利兑现期已到来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孟庆勇

人工智能发展一定要以解决社会刚需为出发点, 这也是人工智能与此前互联网产业浪潮的最大不同。它的应用价值毋庸置疑,人工智能红利兑现期已经到来。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也有三大标准可以判断:核心首先是有非常清晰、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案例;其次不仅是有成功案例, 还要有统计数据说明人工智能应用成效;最后人工智能还要能够基于典型应用场景进行自我进化。

江西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产业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自2017年开始,江西省将人工智能、VR作为全省的战略方向进行推进,紧扣三个重点方向,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发展若干措施》、《江西省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规划 (2019-2023 年)》等多项政策对产业进行支持发展;同时,在教育、医疗等行业方向上,江西省也出台若干政策支持“互联网+教育”与“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与落地。

处在人工智能发展第三次浪潮的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 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 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 建设省级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与分析评价平台, 打造全国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区,全面推动江西省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在 “人工智能+医疗”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与智能外呼服务平台, 建设面向家庭医生的智能辅助诊疗服务平台、省级人工智能在线诊疗平台和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 提升全省家庭医生践约率和居民获得感;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方面,深化“互联网+政务”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借鉴国家信访局的指导意见, 全面开展 “人工智能+信访”的建设,助力全省信访智慧化工作迈上新台阶,打造智慧城市的标杆示范。

深化合作,大力培养研发应用人才、培育开发者团队, 助力形成智能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从源头技术、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开发到落地应用的链式发展, 努力创造江西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工业互联网:升级“智能制造”

用手机登录定制平台,提出定制要求——信息下达至工厂,生成订单——工厂智能制造系统自动排产,将信息传递给各个生产线——个性化智能冰箱被送到用户家中,基于动态食材识别技术,当冰箱中鸡蛋只剩一两个时,会自动向用户手机推送提示“鸡蛋快吃完了”……个性化定制曾是我们的梦想,如今通过工业互联网正照进现实。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最早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2012年提出。简单来说,就是把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 其本质和核心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 帮助制造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在百舸争流的工业互联网全球新浪潮中,中国大胆探索实践,发力“新基建”,构建新引擎,使工业互联网从“概念普及”逐渐“落地生根”,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钢铁冶金、家电服装、机械、能源等工业行业,助推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不断催生出新增长点。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介绍,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1.42万亿元、2.13万亿元, 占GDP比重分别为1.5%、2.2%。预计2020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将达3.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同时可带动约25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工业互联网构建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在方大特钢炼钢厂, 刚刚冶炼好的一炉钢正准备进入下道工序——连铸。此刻的连铸主控室里,操作人员通过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显示的数据,已精准地预知此炉钢水的重量、出坯重量及钢坯指数等,并能根据生产需要,实时调整与控制连铸工艺。

再不见人们印象中高温、 多粉尘的恶劣炼钢环境,眼前的景象让人感慨:现在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炼钢厂的另一处生产现场,一名员工正通过手机对现场空压机设备实施点检,随着手机的扫描,空压机的实时轴承温度、电流量、润滑油量等数据均以秒速传输到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据方大特钢炼钢厂连铸车间主任周铁介绍,以前,这些数据都需要人工抄录,不仅速度慢,还容易出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代人工操作,颠覆了传统制造模式,为工业插上“智慧”的翅膀,实现了精准控制和高效生产,也为企业稳定盈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工信部数据显示,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工业互联网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在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小蓝基地, “冲、焊、涂、总”四大工艺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作业, 所有物料基本实现了AGV无人运输小车投放。在生产现场,只见工业机器人 一字排开,为引擎盖和门板进行点焊、打胶、包边,每一个工序都对接精准、有条不紊。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于建斌告诉记者,基地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传感器各项参数的实时采集,实现了设备的健康管理和预防性维护,达到稳定、优质、低耗的生产目标。“拿焊装来说, 以相同的生产线为例,每小时生产30台汽车,在小蓝生产基地(32%自动化率) 的车间内需要至少400名工人作业,而富山新能源基地焊装生产车间实现97%自动化后,仅需115名工人作业,且工作效率翻倍。”于建斌介绍道。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必将走向‘中国智造’,钢铁企业也将面临大洗牌,落后的制造业将会消失。唯有在工业互联网新蓝海中快人一步,才能全面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立于不败之地。”周铁表示。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江西联盛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柔性自动化生产线)

全省落地实施工业互联网项目20个


5G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演进升级的重要方向, 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5G高速率、低延时、大连接的特性,与工业互联网连接多样性、 性能差异化及通信多样化的需求高度契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说,“5G是工业互联网网络演进升级的关键技术,工业互联网是5G最主要的应用场景, 彼此融合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重大。” 2019年, 江铃智能工厂率先完成5G网络覆盖,汽车智能化生产全过程瞬间“开挂”:通过MES系统构架,将影响生产的人、机、物全产业链过程要素用互联网系统进行紧密连接,并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快速实现客制化条件下的精益生产;通过RFID、 自动扫描等读写工具,实现各工位间信息传递;运用各类防错技术、电子可视化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保证质量稳定可靠…… 5G网络不仅有力支撑了江铃车辆的智能网联、云计算的业务,也弥补了江铃制造在传统工业互联网应用中的移动性不足、 维护难的缺点。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5G真的不是只比4G多1G这么简单!于建斌告诉记者,在江铃汽车制造中,工业互联网一方面连接全产业链过程要素,是实现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工厂的核心;另一方面连接用户、经销商、供应商,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动态传输、实时分析,是企业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重要赋能手段。记者从省工信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省落地实施的工业互联网项目已有20个左右。把握工业互联网的机遇, 将释放出强大的驱动力。作为典型的传统制造企业,江联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工业互联网的新赛道上不甘示弱。在江联重工进贤生产基地, 一线工人小刘遇到了一项技术问题。自行修复未果后,小刘戴上了一副眼镜求助。对,没错,是戴上眼镜求助。 “其实这是一副AR眼镜。我只要戴上它,身在高新区的技术人员就能通过我的视角看到现场情况,并指导我操作。”介绍这件“法宝”时,小刘的表情很自豪。几分钟后,经过双方相隔五十公里的实时交流, 小刘的难题得到了及时解决。“一副小小的AR眼镜, 能让天涯变咫尺。” 江联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杨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以前生产线上遇到技术问题, 需要公司技术人员去现场解决,除了来回奔波的交通成本大外,也比较耽误时间。自从引进了联想新视界开发的 AR眼镜与远程支持系统, 别说进贤生产线,就算远在国外的产品安装现场, 也能实现企业远程安装指导、产品服务以及故障排查。“工业互联网离不开网络信息通信技术,而目前最让人期待的就是5G。当前我们公司尚未完成5G网络全覆盖,相信将来完成网络覆盖后,AR技术在5G环境下应用能更加快捷流畅。”杨文充满期待地表示。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江联重工通过AR眼镜实现远程故障排查)

今年全省培育3-5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 企业能迅速调整供应链,及早转产、复产;即便大量员工无法返岗,智能工厂也能正常运转,按时完成订单任务;设备维护不会受到交通管制影响,远程诊断基本解决问题…… 

今年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制造业带来巨大考验, 而作为最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5G+工业互联网” 已然显示出威力,成为复工复产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意识到工业互联网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噱头”,而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这次疫情,很可能成为工业互联网爆发的重要节点, 全面开启制造业的蝶变之路。” 杨文表示,疫情的倒逼,让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得到了最为直观的呈现, 然而其发展仍存在基础不强、资金不够等问题。而且由于各行业机械化、信息化与自动化发展的不平衡,在推进工业互联网新技术应用过程中也不会一帆风顺,因此迫切需要政府的帮扶与服务,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让企业敢于大胆尝试。

正如杨文所盼, 近期中央和我省相继出台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快速落地。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强调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工业 APP)、 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加快恢复制造业产能。 

3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 提出将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创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遴选10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发展50家重点行业/区域平台,推动重点平台平均支持工业协议数量200个、 工业设备连接数80万台、工业App数量达2500个。 

2月13日,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力争2022年,突破若干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培育10家以上“5G+工业互联网”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2020年底培育3-5个 “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家左右“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建设30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到2022年,培育20 项特色鲜明、 亮点突出、 可复制可推广的 “5G+工业互联网”重点应用场景,打造若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5G+工业互联网” 融合应用示范区。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去年9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5G应用场景的 80%会在工业互联网。

专家预计, 未来三年工业互联网有望实现14%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有了政策加持,我们有理由相信,“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高精度”的“无人工厂”“智慧工厂”近在咫尺。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观点工业互联网成“新基建”重要战场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工业互联网在新技术、新需求的刺激下,正在高速发展。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主要特点包括大规模定制、智能制造、全产业生态链科学联动、 供需精准对接等。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新基建”的重要战场。首先,工业互联网是推动我国产业体系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工业互联网全面链接工业生产中的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步伐,有助于重塑现代工业体系中的各个要素,包括推动工业生产组织形态变革和生产效率提升,形成基于集群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进而从根本上推动产业体系的新旧动能转换。其次,工业互联网能够深度融合“新基建” 各领域建设成果。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各项先进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在“新基建”领域中,5G技术是工业互联网核心网络支撑,数据中心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因此发展工业互联网,可以有效推动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其他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大幅提升“新基建”整体建设成效,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记者:吴思勇、陶婧、黎姿、张代艳、蔡欢、徐江昊、殷思萌

|编辑:李露青

|审校:王   彪

|核发:胡盛龙

热点推荐

治理城区水环境、改造老旧小区!吴晓军书记提出这些要求!

吴晓军书记调研进贤县:打造平台建设亮点,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直接入夏?下周,南昌最高温飙至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